请输入关键字
En
资讯
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成功举办
2018-11-13
中国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见证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石窟寺保护与修复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为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突破石窟寺文物、遗址保护的瓶颈,2018年11月4日至5日,“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上海举行。参会嘉宾合影此次高峰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国士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石窟专业委员会、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提供支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克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家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曲永新,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立志,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余江宁,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卢继文,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明生等相关文博单位、高校的专家代表,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关心中国石窟寺保护的各界人士共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分享成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为新时代石窟寺文物的保护研究、管理利用等献计献策。11月4日09:00—12:00开幕式及主旨发言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孙英民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分别致辞。刘承功表示,复旦大学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直在推进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社会实践。近年来,学校结合双一流建设,大力布局文化遗产学科的发展。他强调,希望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主题的研究,更好地开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明互鉴,共同推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致辞孙英民表示,石窟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石窟寺遗存涵盖了政治、哲学、思想、宗教、艺术、建筑、科技、医学等重要信息。当前,石窟寺保护面临着地质灾害、环境灾害和旅游带来的威胁,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他认为,这次文化遗产高峰论坛的召开和“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将有助于推动石窟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孙英民致辞陆建松表示,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视、投入和推动,为文博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复旦大学文博系不断增强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引进了众多专业人才,为复旦大学建立了一个文化遗产的学科高地。他期待,今后文博系能与全国的高校和文博单位有更多合作交流,共同为中国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致辞黄克忠先生主持“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签约仪式。该联盟由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发起,旨在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强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共同为攻克石窟寺保护难题提供相应的人才及技术支持。“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签约仪式现场开幕式结束后,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北京大学教授李崇峰作了主旨发言。王旭东院长以敦煌石窟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分享了七十多年来在几代敦煌人的共同努力下,敦煌研究院逐步形成的以保护、研究、弘扬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和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为重要内容的发展经验。此外,结合近年来敦煌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建设,就中国石窟寺保护的目标导向、学术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公共文化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黎方银院长结合大足石刻的保护实践和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抢救性保护与保护理念的价值取向进行发言。他表示,在实践工作当中,抽象性、概念性的文物保护理念和原则,难以涵盖文物保护对象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提出,要客观评估文物受到现实安全威胁的程度,坚持思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文物保护理念的价值要求做出取舍,树立动态、发展的保护理念。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李崇峰教授就印度、中国石窟寺中常见窟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他认为,中原北方石窟寺是汉化了的印度石雕建筑,窟前木构建筑作为石窟寺的门面,在保护研究佛教石窟寺时应予以更多关注。他强调,石窟寺保护不仅要关注表象的物质的层面,也要关注贯穿其中的历史文脉和人文因素。石窟寺保护人员除了要对文物价值有一定的认知外,还要对文物的保存环境和历史状况进行研究,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质量。北京大学教授李崇峰11月4日14:00—17:40论坛4日下午,云冈石窟研究院研究员卢继文、复旦大学研究员王金华、上海大学教授黄继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严绍军、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余江宁、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陈悦新等专家,就石窟寺的保护材料与技术研发、学术研究与规范标准、人才培养与对外合作、经营管理与合理利用、佛教艺术与人文精神等方面展开论述。详细发言内容敬请期待下周推出的论坛纪要。论坛现场11月5日09:00—12:00专家发言及研讨在5日上午的研讨中,黄克忠、马家郁、曲永新、兰立志等老专家分别作了重要发言。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金华主持讨论黄克忠先生提出,价值认知是石窟寺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基础,要更加重视石窟寺的文化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包含了文化多样性、文化传统的延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内容,它主要表现在石窟寺体现的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方面所具有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因特定人群的认同而产生的凝聚力量,包含记忆、情感等内容,主要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等方面。对石窟寺来说,是指在知识的纪录和传播、文化精神的传承、社会凝聚力的产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价值。黄老希望石窟人共同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保护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论,使石窟寺遗产价值与当代社会更好地融合、创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克忠马家郁先生简要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工作的历程,强调国家“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巨大投入为石窟寺保护科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十一五”和“十二五”文物科技保护规划的制定,为石窟寺保护科技工作的迅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马老指出,解决石窟寺保护难点问题不能完全照搬其他行业、领域的成熟经验和方法手段,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建议要从精细和微观上取得突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家郁曲永新先生就全球气候变暖、强降雨引发的石窟寺渗水灾害加剧的预测和预处理,人类工程活动对石窟寺病害的影响和治理研究,酸性降雨对窟内石质文物影响的微观标志与作用机理研究以及酸雨长期作用下乐山大佛捶灰保护壳选择溶蚀与性质蜕化的宏观微观研究四个问题,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石窟寺保护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曲永新兰立志先生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从碎裂岩体加固技术、板状危岩体加固技术、石窟危岩体监测问题、无损检测技术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目前石窟寺保护中石窟危岩体技术的改进,并将自己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尝试的实验进行了分享,同时对后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立志论坛现场本次高峰论坛的召开,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加强学科建设的一次最新尝试,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石窟寺类遗址保护与研究的一种有益探索。“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石窟寺保护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期待中国石窟人用文化遗产的语言共同讲述的“一带一路"故事,使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沿线的更多国家和地区。
《大足石刻2017年度监测年度报告》被评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优秀监测年度报告”
2018-08-02
2018年7月26日—27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2018年年会在厦门鼓浪屿举行。年会主题为“运用科学监测服务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来自国家文物局、遗产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遗产地管理机构代表、相关机构和专家共140余人参会。本届年会的开幕式上,首次举行了优秀监测年度报告颁奖仪式。莫高窟、苏州古典园林、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等五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获此殊荣。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高度重视大足石刻监测工作,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大足石刻监测预警平台,基本实现了动态化、信息化、可视化的监测管理目标。如在文物保护工程方面,坚持“监测并行,信息化施工”的原则,积极开展了保护工程专项监测工作,通过施工前、中、后的专项监测,不仅可以指导并优化施工方案,有力地保障了安全施工和精细化施工;同时,通过连续不间断地跟踪监测,也为工程质量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大足石刻监测框架图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界面大足石刻监测配置流程图大足石刻监测数据管理流程图大足石刻遥感监测(遗产区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大足石刻监测系统信息安全与运维管理体系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建设,提升平台功能、扩展监测范围,实现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的有效对接和互联互通。力争实现大足石刻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监管目标,使大足石刻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能力和公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回向:大足石刻图像与历史文献展"在四川美术学院开展
2018-07-03
在石窟艺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大足石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和转型造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大足石刻时代”大足石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经典成为滋养艺术创作的灵光与沃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大足石刻从深山中走出来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气质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如今,大足石刻带着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献来到四川美术学院既是大足石刻与川美之间美妙记忆的交汇也是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历史性相会展厅局部照片6月29日,“回向:大足石刻图像与历史文献展”开幕式,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1展厅隆重举行。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中共大足区委、大足区人民政府、大足区政协、重庆市文联、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大足区相关部门等相关领导,以及各界新闻媒体、数百名川美师生、社会观众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展览在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四川美术学院、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大足石刻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研究中心、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展览设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1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到7月15日。本次展览是大足石刻“四百工程”(即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之一,也是百场展览在高校中的首展。开幕式现场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校长庞茂琨致辞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收租院》群雕原创作者代表王官乙发言重庆市大足区政协主席陈廷剑讲话重庆市文化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长幸军讲话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杨矿宣布展览开展展览以大足石刻南宋和明代可移动石质文物、清代以来的大足石刻研究文献、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大足石刻老照片等展品,呈现大足石刻的历史风貌和科学考察研究史;同时以20世纪5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原像翻制的大足石刻雕塑、四川美术学院群雕“收租院”作品局部、现代艺术摄影和雕塑、三维测绘成果及其利用等展品,揭示当代艺术和科技对大足石刻新的解读、想象和重构。整个展览分为四个单元:“金石/文献大足石刻发现之旅”:以金石拓片、文献资料为主,勾连起传统学术与20世纪40年代初肇始的大足石刻科学研究的历史记忆。“图像/造像未曾见过的大足石刻”:以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所拍摄的大足石刻历史照片、以及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在20世纪50年代翻制的大足石刻雕塑为主,直观地展现了20世纪中叶大足石刻的样貌。“传承/流响从大足石刻到收租院”:以四川美术学院经典雕塑群像《收租院》的创作素材和作品为主,展示出大足石刻作为传统艺术经典对当代艺术的深刻影响。“再现/重构新视觉下的大足石刻”:以大足石刻作为艺术灵感的当代艺术创作和以保护、展示为目的的现代科技互动,为观众准备了“圆觉洞VR体验”项目,以及《大足石刻》、《众生修佛》纪录片和《铁轮》动画,来表现当代艺术与科技对大足石刻的回应使得石刻艺术与当下甚至未来呈现一种互文性,并在全新的当代语境中,释放出历久弥新的巨大能量。展览现场
开启文物保护深层次合作国际之旅: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技术研讨会
2018-06-08
3月26-30日,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技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主办,重庆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联合主办,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政府对外侨务办公室作为会议支持单位。大会特邀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企业以及重庆大学师生代表共计130余人参会。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中意两国文物修复领域的技术与经验交流,展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推进中意文化遗产保护蓬勃发展。本次研讨会为期5天,26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上,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倪飞、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文物局局长幸军、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代表费立波、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等领导及专家代表分别做了致辞和主题发言。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倪飞称,意大利文物修复技术得益于“意大利制造”的精湛技艺,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以及不懈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中意两国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连,文物的开发和保护是两国共同的焦点,因此也成为了两国战略选择的主导因素和吸引点之一。这次研讨会将为意中两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深层次合作奠定基础。重庆市文化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长幸军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和意大利都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国,两国在文物修复技术研究及项目实践上均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重庆市与意大利渊源深厚、交流频繁,自1998年双方签订重庆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战略规划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鼎力支持下,双方促成多个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示了两国文化多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必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文物领域的互利合作发展,促进双方优秀文化进行国际传播。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说,重庆大学是我国西南地区建筑历史理论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实力最强的高校,与意大利高校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本次研讨会将进一步推动重庆大学与意大利相关机构的深度合作,同时也将为业界朋友和重庆大学师生带来一场思想与学术盛宴,提升建筑学科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水平。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副代表费立波说,中国和意大利作为世界上文化遗产最多的两个国家,两国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领域均有着独特的技术和方法,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必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说,交流与合作,共享与共建,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智慧结晶。凭借着两国政府间签署的一系列文物保护合作协议,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意大利不仅开展了广泛交流,还相继合作开展了“重庆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等项目。在与意方的交流与合作中,大足石刻的保护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保护理念得到不断升华,保护修复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可以说,通过合作,不仅取得了许多成效,也丰富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国际经验。当大足石刻跻身于世界遗产舞台时,就要用世界遗产的标准和理念去承担这份责任。因此,需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包容的姿态,吸收更多专业人士的智慧和力量,运用更多的创新性技术成果去服务于大足石刻的保护。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主任赛尔吉奥·卡洛认为,意中两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占比最多的国家,两国在文物保护合作中,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的文物进行修复,也可以给世界范围内文物修复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1 2 3 4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