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资讯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2020-01-02
2019年12月26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对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项目竣工验收会现场专家组查验竣工资料经专家组实地查看、听取汇报、质询并讨论,一致认为,项目工程质量、工程效果良好,竣工档案资料完备,监测设备及系统运行可靠,效果良好,达到项目设计及合同约定内容,并符合国家文物局批复文件要求,实现了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数据的有效对接,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现场查验监测设备布设及运行情况2012年大足石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之一,开始实施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技术规范》为框架,遵循规范内的监测数据体系、元数据规范以及系统对接规范,结合大足石刻特点,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监测指标体系,将其细分为18个大类70个子项。专家组查验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内容包括:大足石刻基础数据库建设,监测预警中心硬件环境建设,监测预警传输网络的建设,大足石刻微环境、文物本体表面风化程度、岩体稳定性、消防等前端监测设备的采购、安装与数据传输,定制开发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并对安防监测系统、景区客流量系统、千手观音微环境监测系统等原有专项监测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基于“监测云”定制开发“大足石刻e监测”移动采集APP,辅助人工巡查。大足石刻监测预警平台登录界面大足石刻监测移动APP在长期的实践中,大足石刻研究院根据自身工作特点,逐步建立起由“院长--分管副院长--大足石刻监测中心--院内其他职能部门--遗产区专兼职监测人员”组成的监测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以“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监测中心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使其形成了专人负责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监测主管部门与相关工作职能部门相结合,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相结合,能将监测工作贯穿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全过程的监测管理体系。监测中心工作照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大足石刻的监测,在手段上实现了从早期的人工记录到现在的自动化监测的跨跃,在意识上实现了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监测到主动的预防性保护监测的转变。同时通过主动开展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专项监测,已积累了一定量的监测数据和监测成果,为大足石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2019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纪念会在大足圆满召开
2019-12-06
12月1日-6日,2019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纪念会在大足召开。本次会议支持单位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员会、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由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承办。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大足,共同探讨石窟文化的丰厚内涵,探寻促进石质文物保护技术水平提高路径。大会开幕式现场2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幸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程武彦、黄克忠、马家郁、虞云国、王川平、温玉成、霍巍、孙华、陈清香、米夏尔·奥拉斯等文博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大足区委书记章勇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有力,区政协主席陈廷剑,区领导李继刚、钱虎、李志出席开幕式。区委副书记罗晓春主持开幕式。张柏、章勇武、郭旃、幸军、乔云飞、阿卜杜·阿奇姆分别致辞。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作大足石刻20年来的保护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致辞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章勇武致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致辞重庆市文旅委副主任幸军致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致辞巴基斯坦政府考古与博物馆司司长阿卜杜·阿奇姆致辞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副书记罗晓春主持开幕式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作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其中,张柏在致辞中说,自1999年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大足石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文物保护措施不断增强,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学术地位日渐提高。20年来,国家文物局也一直高度关注大足石刻的保护利用工作,大力支持大足石刻在遗产监测、本体保护、安全技术防范、综合治水、岩体加固、防风化等方面开展系列保护工作。章勇武代表大足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政协对此次盛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领导、专家和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当前,全区上下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书记陈敏尔来足调研指示精神,切实把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为谋划推进发展的第一号任务,加快建设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此次会议成果丰硕,共有八十余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学者们分别围绕“川渝石窟背景下的大足学”“一带一路视野下的石窟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与川渝地区的宗教发展”“石窟寺保护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新时代背景下的文物活化利用”等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研讨。12月2日和4日下午,共有19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大会学术报告,温玉成、孙昌武、黄克忠作了会议学术总结。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王川平研究员作《大足石刻新目标、新发展》发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虞云国教授作《大足石刻的研究与展望》发言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伊斯兰学院考古系穆罕默德•纳西姆•汗教授作《犍陀罗与中国的关系:考古学与图像学证据》发言德国黑森州奥芬巴赫职业学院研究与管理学院迈克尔•汉斯•卡尔•奥拉斯主任作《德国石质文物本体监测成果-对中国的启示》发言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陈清香教授作《大足石刻佛菩萨像宝冠及璎珞纹饰的特质—以南宋时代北山与宝顶山为例》发言大足石刻研究院黎方银研究员作《编写<大足石刻全集>考古报告的几点体会》发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霍巍教授作《佛教圣迹与玄奘遗宝》发言重庆文史研究馆郭相颖研究员作《石篆山三龛造像内容探寻》发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作《合川涞滩二佛寺考古概况》发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正中教授作《库车石窟寺庙的边界与大门》发言北京建筑大学侯妙乐教授作《文物三期模型虚拟修复研究进展、挑战与发展趋势》发言美国南加州大学美术史系李琛妍副教授作《伦大足宝顶山为一个疗愈性道场—以柳本尊十炼图为中心》发言龙门石窟研究院温玉成研究员作《四川屏山县龙华镇‘八仙山大佛’考》发言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李静杰教授作《榆林红石峡石窟述伦》发言德国黑森林奥芬巴赫职业学院副院长戴德婷博士作《了解传统石灰对现代石材的保护——以长城为例》发言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文教授作《身体史视角下的大足石刻造像风格转换初探》发言南京博物院徐飞研究员作《关于石质文物防风化技术的思考》发言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陈悦新教授作《龟兹佛衣与丝路文化交融》发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段玉明教授作《唐宋巴蜀寺院造像钩沉》发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姚崇新教授作《略伦宗教图像之间的借鉴问题》发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程郁教授作《从大足石刻观察宋代一些特殊的劳动妇女》发言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曾维加教授作《从舒成岩东岳大帝龛宋代宗教宽容》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总研究员与中国美术学院曹元琪合作论文《新见十斋记碑与宝顶山十斋日像》,曹元琪作发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家昌研究员作《潮湿硅酸质文物表层分化的防治策略与组分重构》发言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侯冲教授《大足石门山石刻第2号龛再认识》发言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龙红教授作《巴蜀石窟唐宋水月观音造像艺术研究——兼与敦煌,延安水月观音图像的比较》发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黄克忠作大会学术总结南京大学文学院孙昌武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12月3日和4日上午,会议召开了分组学术交流,其中人文社科组12场,文物保护组6场,专家们就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分组讨论现场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之际,举办一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纪念会,有利于构筑重庆对外文化学术交流平台,突出重庆特色,展示重庆形象;有利于加强大足石刻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探讨和揭示石窟文化的丰厚内涵;有利于展示重庆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石质文物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深度推广和宣传大足石刻,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为了崖壁上永远绽放的光芒——大足石刻申遗20年工作综述
2019-12-01
编者按:大足石刻是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申遗20周年之际,将于2019年12月1日至12月6日,召开2019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纪念会,特刊发此文。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缔约国代表大会现场为大足石刻、福建武夷山颁发世界遗产证书仪式现场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书这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段呕心沥血的历史,20年岁月流金,从抢救性保护,到科学合理利用,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大足石刻重新迎来世界人的目光。今年12月1日,时值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传奇历史,让崖壁上的光芒永远绽放。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修复现场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实施80余项保护项目为世界提供“大足经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由于受地震波及,历经千年岁月的大足石刻面临损毁的威胁。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将“国宝中的国宝”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由此拉开了修复工程的大幕。此后,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联合敦煌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骨干科研力量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加入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在保护维修中,面对病害复杂,保护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等特点,专家们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充分运用水文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多学科分工与合作,在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形成了大足石刻保护科研工作的特色。2015年6月13日,历经8年寒暑,千手观音造像终于“金光再现”,成为我国同类石质文物保护的代表性工程,并被评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其实,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只是大足石刻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从1999年至今,我区不断完善大足石刻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北山石刻保护长廊维修、宝顶山大佛湾窟檐岩体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大足石刻石篆山抢险加固工程、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三维测绘与数字化项目等80余项保护项目,在有效遏制石刻病害的同时,也为同类型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大足经验”。此后,我区先后建成了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着力实施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项目,不断完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体系。经过长期的努力,大足石刻保护正在实现预防性保护、主动保护、科研保护的跨越发展,文物安全事故也得到有效防范。十一卷十九册的《大足石刻全集》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学科建设得到稳步推进学术研究成果斐然今年9月6日,历时14年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大足石刻全集》正式出版,这也标志着国内石窟考古报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正式问世。事实上,近年来,以大足石刻为中心,涵盖周边区域文化研究的“大足学”一直备受学界重视。在学科机构建设方面,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协作,成立了大足学研究中心,并已招收“大足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成立了中国大足学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设立了我区第一个“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学术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了大足学基础理论研究,编写大足学系列教材,确定了以大足石刻考古调查为重点的一批科研项目。在学术交流方面,成功召开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大足学”的建立与发展,将大足石刻研究上升到学科与系统的高度。据统计,20年来,大足石刻研究方面共出版了如《大足石刻档案》《大足石刻研究与欣赏》等各类著作9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40余篇。“大足学”正在众星捧月中向纵深发展。《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宣传活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服务管理成行业标杆2015年,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建成投用,景区由之前的230亩扩大到1100亩,成为集各类文物资源、陈列展示、综合服务于一体,划分5个功能区,不仅提升了景区品质,更使遗产价值得到更好的提升和阐释,使遗产的管理利用更为合理。2017年3月29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我市第一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项法规,在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条例》颁布后,我区赓即成立了景区执法支队,专门负责景区规范化管理。同时,我区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全面构建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各级各部门广泛参与支持、文物部门具体负责的文物保护管理长效工作机制。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景区的管理面貌,还使得大足石刻成为品牌景区服务管理的行业标杆。“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大足石刻博物馆吹响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建设号角20年来,我区在持续深挖大足石刻深厚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转变宣传理念,改变营销手段,采取举办展览、利用主流影视媒体、举行推荐会、结合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大足石刻宣传促销。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展出,在各大主流影视媒体进行宣传推介。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一座集陈列展示、保护、收藏及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性、专业性博物馆。该馆全方位增强了大足石刻的展示和教育功能。其中的《艺术涅槃——大足石刻展》,展陈面积近5000平米,用大量文物、资料、图片、数字影像、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对大足石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特别是大足石刻“四百工程”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栏目,以及重庆卫视播出的《书记晒文旅》节目,均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进一步提高了大足石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我区还充分依托大足石刻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大足石刻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及10多家高校教学基地的优势,开展广泛合作,共建共享,进一步发挥了大足石刻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社会教化功能。当前,我区正在加快推进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建设。大足石刻必将迈着铿锵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崖壁上的光芒必将永远绽放。
国家文物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 工作现场会议”在敦煌研究院召开
2019-11-28
国家文物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在敦煌研究院召开11月2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在敦煌研究院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出席座谈会,甘肃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新疆自治区文物局等八省区市的文物部门,以及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石窟寺保护管理机构的负责同志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共7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代表列席。大会现场会议围绕石窟寺保护管理工作,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敦煌“莫高精神”、学习观摩敦煌莫高窟保护展示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对话,共同商讨了当前及下一阶段全国石窟寺的保护工作。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介绍“莫高精神”会上,敦煌研究院赵声良首先简要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时的相关情况、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来的发展历程与“莫高精神”的内涵。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分享甘肃文物保护管理成功经验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委员会(文物局)熊子华处长发言大足石刻研究院党组书记、副院长谢晓鹏发言各位参会代表也分别就“莫高精神”的学习,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石窟寺管理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享了实践经验与做法、提出了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仅是莫高人凝练形成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也是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护文化家园、传承中华文明、勇于改革创新的生动写照,更是文物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此次座谈会的开展,为石窟寺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多方借鉴与参考的经验。提为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进行了总结讲话。他带领大家回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一系列指示,并且系统阐释了莫高精神,分析了当前石窟寺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总结发言通过这次现场学习和观摩敦煌莫高窟保护展示和管理做法,为我们保护和研究大足石刻、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指引和精神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莫高精神”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通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提升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水平。